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美印战略伙伴关系


印度总理辛格二十四日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奥巴马上台以来,第一次接待外国元首进行的国事访问。奥巴马和夫人为此举行了有三百二十人参加的盛大国宴,也是他们举行的第一次国宴。奥巴马选择印度做第一次国事访问,是因为印度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

美印战略伙伴关系非自今日始。2005年七月十八日,布什总统跟印度总理辛格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达成民用核合作协议框架。这个极具争议的协议是两国战略结盟的产物。此前六月二十八日,两国国防部长发表“美印国防关系新框架”文件。这份文件开宗明义宣称:“美国和印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转变了两国关系以反映我们的共同原则和分享的国家利益。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和印度同意政治和经济自由,民主制度,法治,安全和全世界的机会的十分重要性。两国领导人正在建立美印战略伙伴,以追求这些原则和利益。”

这就是说,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辛格在和奥巴马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一口气用了四个名词:民主,多元,自由(liberty)和自由(freedom)来强调两国的共同价值。

可是就在辛格访美前夕,奥巴马访华,曾经引起了印度方面的疑虑。中美联合声明中,关于南亚,只笼统地说:“两国将共同努力促进(南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这样一个含糊其辞的提法居然在印度引起强烈的反响,舆论普遍认为那是邀请中国到印度的后院捣乱,是对印度的轻慢。一位有代表性的分析家香卡.吉哈写道:“你怎么能够要中国负责南亚的和平?中国在南亚没有干别的,只是起破坏作用。”他指的是中国跟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

印度舆论认为在奥巴马政府治下,华盛顿跟北京的关系热络起来,是对印度作为全球大国崛起的威胁。他们担心美国仅仅把印度看作一个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那样的区域性国家。前外交部长和驻华盛顿大使拉里特.曼辛说:“有那么一种感觉,在奥巴马的国际算盘中,印度不那么重要。人们越来越疑心奥巴马不像布什那样重视同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表面下有深层的疑虑:美国害怕,或者过分依赖中国。”布什拉拢印度,显然是为了抗衡中国。而奥巴马政府则倾向于利用巴基斯坦作为南亚的支轴,把印度看作在阿富汗问题上造成麻烦的国家。

美中印三方关系固然复杂,美国不得不重视中国。但是其实印度没有必要过分疑虑担忧。奥巴马把印度称为“不可或缺”的伙伴,“二十一世纪界定性的伙伴之一”,“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美印之间是“战略伙伴”;美中之间只是进行战略对话。美印之间有国防关系“新框架”,即防务合作。美中之间只有两军对话交流。

今年三月间,奥巴马政府批准二十一亿美元的对印军售—八架波音P-81海军巡逻反潜飞机。印度国防部是这种型号飞机的第一个客户。去年一月,华盛顿和新德里完成了此前最大的军售:六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C-130J超级赫克里斯军事运输机,价值十亿美元。五角大楼的头号和二号承包商洛克希德和波音正竞相向印度出售一百二十六架多功能战机,估计总值超过百亿美元。波音提供的是F/A-18E/F超级黄蜂战机。洛克希德提供的是F-16战机。这项军售尚待定案。众所周知,美国自1989年起,就禁止任何与武器有关的对华出口。

美印关系的另一个复杂因素是阿富汗。辛格说:塔利班在阿富汗获胜,将是南亚和中亚的灾难。他还表示对塔利班和“基地”在巴基斯坦腹地蔓延的关切。他极力主张美军继续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他表示怀疑美国跟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有共同的目标。“我不认为巴基斯坦会全心全意支持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的行动。他们当然会对付塔利班,但是只有塔利班威胁到巴军最高权威时,才会采取行动。”本栏一再说过,巴基斯坦打击巴基斯坦塔利班。但是寄希望于阿富汗塔利班牵制印度。印巴冲突是美国需要处理的难题。中国则表示无意调停这一冲突。

辛格还表示希望奥巴马政府把两国民用核合作协议定案。

零五年底,当时的印度外交部长希亚姆.萨兰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表演说,详谈美印民用核协议。他谈到导致美印关系转变的一些重要发展。首先是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新组合,使得美印两国得以重新界定相互关系,以便处理当代的机会和挑战。其次是印度的十五年改革,经济成长和融入全球体系。第三,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做长期打算。他特别提到美印防务合作新框架。两国联手抗衡中国跃然纸上。只不过两国都不明说要对付的是中国。辛格一再宣称:“印度不跟中国竞争。”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不平衡的中美关系 --评奥巴马总统访华


财政和贸易赤字累累,世界最大的债务人访问最大的债主。所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人民币汇率,伊朗核和人权--上,后者能够对前者说不。这是过去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没有过的事情。力量对比变了。

世界已经多极化。尽管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强国。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北京要跟华盛顿平起平坐。

我们这里说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经济。哈佛(经济)历史教授尼亚.弗格森(Niall Ferguson)创造了一个名词 “Chimerica”,指的不仅是中国加美国,而且取“chimera” 的含义--最终将要幻灭的空想。他认为中美共生的经贸关系不可能持久不变。

中美关系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百分之十三,人口占四分之一,经济产出占三分之一。也许更重要的是两国占了1998至2007年世界经济成长的五分之二。世界要走出“大衰退”,主要要靠两国,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更不用说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地球继续迅速变暖和反恐,防止核扩散和跨国犯罪,等等都需要两国密切合作。美方提出以G20取代G8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不是偶然的。有人甚至提出G2(中美两国)的想法,似乎有点夸大。温家宝已经明确表示反对。

弗格森指出,中国以出口为先导的经济成长主要靠了美国人的超额消费。美国人的消费一贯超过其国民收入。其超额部分有三分之一靠从中国进口。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到2008年间增长了三倍,出口贸易增长五倍。靠了外国投资和技术,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工厂,为数以千万计农村人口转业创造了条件。

弗格森说,中国作为储蓄者和美国作为消费者的结合曾经促进全球贸易的繁荣和资产价格的飙升。但是这样的婚姻不可能持久。2007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威胁到这个结合。他认为,要恢复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均衡,就有必要纠正中美经济之间的不平衡,让Chimerica 解体。

中国制造,美国消费这个不平衡的形态不能继续下去。这是双方的共识。但是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你中右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将继续下去。如何实现调整?美方强调人民币汇率问题,要求改变人民币跟美元挂钩,保持低汇价,享受有利竞争地位的做法,要求人民币升值。这是中美经贸争端的核心。

保罗.克鲁格曼对此提出严厉批评。他说大多数主要货币都自由浮动,唯独人民币维持低汇率,是“以邻为壑”的做法,增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加剧了大衰退的恶果。联合声明中只提到双方“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与增长”,没有具体提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奥巴马表示欢迎中国承诺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这一条并未见诸联合声明。温家宝对奥巴马表示,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承诺也许迟早得付诸实施,却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事情。

我们强调不平衡,并不是说奥巴马访华毫无收获。事实上,可以说收获甚丰。奥巴马的风格是平和低调,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访华前,不会见达赖。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他盛赞中国的繁荣“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就。”今年七月,两国把中美经济对话升格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联合声明中,“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这些都是给两国关系新定位的重要提法。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奥巴马政府对两国关系的评价是“居于历来的最高点”。

但是中美关系既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既在广泛的领域里进行密切的合作,也在许多领域里进行竞争。联合声明强调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很有必要。奥巴马明确表示不寻求遏制中国,“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这个提法虽然并不新鲜,仍然值得欢迎。加强两军交流很重要。因为美国军事情报集团对中国怀有戒心。它们在中国军力报告和四年一度国防评估报告中,露骨地散布“中国威胁论”。它们宣称美国的军事绝对优势不容挑战。有能力挑战美国军事优势的只有中国。

奥巴马面对的一大难题是阿富汗。联合声明中,只笼统地提到“双方欢迎一切有助于南亚和平,稳定,发展的努力,支持阿富汗,巴基斯坦为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内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努力。”美方曾经表示希望中国更多介入阿富汗。他们说,如果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有可能支持疆独,对中国不利。但是阿富汗是和中国有共同疆界的邻国,中国恐怕不会欢迎奥巴马在那里搞战争升级,长期在那里驻军。

关于能源,两国表示要广泛合作。但同时也有争夺资源的问题。美国为甚么那么执着要长期占领阿富汗?英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2004年被解职),苏格兰登第大学校长克雷格.莫瑞(Craig Murray)说,他看到有关文件表明,美国占领阿富汗为的是中亚的能源。为取得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克曼斯坦的丰富天然气储藏,美国(Unocal 石油公司)要建一条贯穿阿富汗的天然气管道。通过阿富汗,为的是避开俄罗斯和伊朗。而Unocal的顾问则是现任阿富汗总统卡尔赛。

附带说一句:美国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为了石油。

回到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坚决反对奥巴马政府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轮胎特保案”,油井管征税,以及铜版纸,磷酸盐反倾销调查,都违背自由贸易原则。且不说藏独,疆独和人权问题。

所以说,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广阔的领域里,特别是涉及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合作。却也并非一切风平浪静。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哈佛校长福斯特论美国大学的危机



美国大学是美国人的骄傲。世界排名前二十名最佳大学中,美国大学占了十七所。美国大学是许多国家学子出国留学的首选。特别是长春藤名校,趋之者若鹜。美国大学生人数增长之快也很惊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校大学生人数仅占大学年龄人口的百分之五。到1949年,上升到百分之十五。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百分之六十。最近的舆论调查表明,回答问卷者有百分之九十三认为大学是美国“最有价值的资源”。

那么,美国大学的危机又从何说起?2007年上任的哈佛大学第二十七任女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珠.吉尔品.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最近在《纽约时报书评》上发表文章“大学的目标危机”。她引用多伦多约克大学前院长乔治.法利斯的话:高等教育有责任“不仅作为经济成长的资源,而且应该成为社会的批评家和良心。”

这就是说,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为国家的经济成长培养有技能,有竞争力的人才;而且应该眼光远大,培养一种超越目前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美国大学完成前一种使命很出色。但是在完成后一种使命方面,却处在危机之中。何以见得?福斯特指出,七十年代以来,主修文科和理科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而主修商科的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获得商科学位的毕业生人数两倍于任何其他学科。这个趋势正在加剧。

简言之,向钱看,都想发财。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大公司主要负责人大多是长春藤名校的高材生。高盛主席兼首席执行长布兰克范恩就是哈佛法律学院的法学博士。他很清楚是纳税人的抒困钱救了高盛。但是高盛故态复萌,冒大风险,赚大钱,发放巨额花红,干犯众怒。布兰克范恩对《伦敦星期日时报》说:“我若割腕,人们会欢呼。”他辩称,小民不懂得高盛在做好事,帮助公司筹集资本,发展经济。《时报》的阿里志问道:高盛是否赚钱太多,比上帝还要富有,引得人们对着月亮怒吼。布兰克范恩居然说,他在做上帝的工作(替天行道)!

正当许多美国人生活艰难,受着失业和失掉住房的煎熬,把世界投入金融风暴的高盛,摩根斯坦利和JP摩根大通拿了纳税人的抒困钱,如今居然拿出三百亿美元发放花红,比去年多出六成!

《滚石》的麦特.塔伊比和《纽约时报》的茂林.道德都给这些人正名为“吸血鬼”。名牌大学培养出吸血鬼。是极大的失败。

福斯特说,美国大学竭力应对几乎不可调和的要求:既要务实,又要超脱。既要满足国家眼前的需要,又要为求知而求知識。既要增加价值,又要对价值提出疑问。美国大学满足前者的要求比满足后者的要求,切实得多。有大学学士文凭的人其中位收入比只有中学毕业文凭的人高出百分之七十四。

大学的目标性危机主要就是没有大力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至于国家综合实力,主要有利于硬实力的增长。但是提高软实力不力。过于强调物质利益,而疏于精神境界的升华。

这也许是许多国家的通病。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穷国来说,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可以理解。但是片面强调GDP则并不可取。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oseph E. Stiglitz)和阿马特亚. 森(Amartya Sen)提出研究报告,建议采用新的评估工具,超出经济成长之外,来衡量人类的福祉。在他们看来,当代的经济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决策人仅仅关注经济成长,以为这会使整个社会实现繁荣。仅仅专注于GDP的成长,而不顾失业的社会成本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公众健康问题,允许银行大规模举债,只顾眼前利润,不顾将来,正是导致金融海啸的根源。他们建议不是强调整个社会的GDP,而是强调典型人口的福祉,衡量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同时考虑到保健和教育。还应该补充一句: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给子孙后代造成灾难。

生存第一。但是人不只是靠物质生存的。多赚钱,买更大的房子,更大的汽车,更大的游艇,就能享受真正的幸福吗?过多的钱财往往会毁掉一个人。一面纸醉金迷;一面饥荒遍野。今天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批判性的思考。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奥巴马当选总统一周年


去年十一月四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至今已经整整一年。他上任也已经九个半月。他的政绩如何?把他送进白宫的广大选民对他仍然抱着希望。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失望。

今年十一月三日的选举,共和党赢得了新泽西和弗吉尼亚两个州的州长职位。他们说,现在已经不是2008年了,尽管奥巴马亲自出马,为那两个州的民主党候选人助选,仍然遭到惨败。大老党(GOP)声称,这是选民对奥巴马和民主党的全民票决,并且标志着共和党的复兴。此话略有一点夸大。

在去年大选中支持奥巴马的许多人士气低落。他们问:总统先生,你的行动甚么时候跟上你的言辞?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你选进白宫。如今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据十月中旬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满意美国事务走向的人数已经跌到了六个月来的最低点。特别是民主党人和无党派人士感到沮丧。

以医疗保健改革为例,奥巴马毫无现实感地追求两党共识,不肯坚持绝大多数民众和本党自由派强烈支持的所谓“公共选项”(政府办的同私人保险公司竞争,以降低医疗费用的公家保险)。参院民主党人为了争取唯一的一位共和党人,缅因州温和派女参议员奥林匹亚.斯诺的支持,排除了“公共选项”。其实斯诺坚持反对“公共选项”并不符合本州选民的意志。该州居民有百分之五十七支持“公共选项”。反对者只有百分之三十七。

本来参院多数党领袖哈利.李德顺应广大民意,宣称要把“公共选项”包容进医改法案,并且争取今年内完成立法。但在医疗药品行业的强力游说反对下,改革法案正在被大大冲淡,而且今年内恐怕难以完成立法。

奥巴马誓言要遏阻失业和居民住房被剥夺赎回权,收回法拍的浪潮,实行金融监管改革。但是股市基本上恢复到了一万点,华尔街大公司又在发放巨额花红,高盛雇员每人平均能够拿到七十万美元;高级主管和精明交易员更把成百万,上千万美元装进腰包。而主街却是一千五百万人失业,失业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十,业主失去住房,流离失所,一片愁云惨雾。

依靠华尔街口袋里的人物搞金融监管改革,当然就只能在边缘上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企业主管报酬问题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肯尼斯.范因伯格宣布:花旗集团,美国银行以及另五家拿纳税人抒困钱的金融机构(不包括高盛。这家天之骄子不但得以发放巨额花红,而且优先得到别人排队等候而不可得的H1N1疫苗!)高级主管今年报酬减半,现金薪水减九成。但是这只限今年剩下的两个月。今后如何,另当别论。联储局提出把薪水和奖金跟风险联系起来,鼓励他们避免冒过大风险。但那只是指导方针,不是硬性规则,仍然给银行留下很大自由运作的空间。

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关键是衍生工具。两个众院委员会通过了两个监管衍生工具的立法。但在金融业的大力游说下,两个立法都被冲淡,无法避免金融风暴再起。法案要求衍生工具在公开交易所交易,却又容许过多例外,留下巨大漏洞。实际上被豁免的衍生工具占五百九十二万亿美元衍生行业的很大部分。为将来风暴再起,埋下了祸根。

拟议中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为的是保护消费者免受欺骗性抵押贷款,信用卡以及其他贷款之害。金融业游说客拼命力图冲淡这个机构的功能,也在意料之中。

改革方案根本没有打算解决金融企业规模过大,不容倒闭(t.b.t.f.)的问题。联储局前主席沃尔克提出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即相当于恢复被克林顿政府废除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意见,奥巴马的经济班子根本拒绝予以考虑。

甚么改革?华尔街又是赢家,主街仍是输家!

对于美国的欧洲盟国来说,奥巴马当选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布什单边主义和不尊重盟国看法的终结。但是九个多月过去了,美欧关系又蒙上了阴云。双方在阿富汗,以巴冲突,伊朗,和气候变迁等问题上,步调都并不一致。许多欧洲人都认为,奥巴马并没有跟布什政策决裂,而是继承,甚至发展了布什政策。例如在阿富汗,奥巴马政府不断施压,要求欧洲盟国增加资源,特别是兵力的投入。在兵员伤亡日重,国内反对呼声日高的情形下,欧洲盟国越来越不情愿增派军队到阿富汗。

在以巴冲突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不但没有坚持以色列必须冻结西岸殖民点建设,国务卿喜莱利甚至称赞奈坦亚胡坚持在西岸继续完成三千个新单位的建设,在耶路撒冷建设不受约束的无理主张是甚么“空前的”(让步)。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巴解组织主席阿巴斯以不再竞选连任相威胁。奥巴马政府对以色列的纵容实际上破坏了和谈的基础。

奥巴马一再宣称,美国不是穆斯林世界的敌人,并且表示愿意跟伊朗谈判,寻求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他同俄罗斯改善关系,并且表示了愿意同俄罗斯达成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意向。他还表示要最终实现消除核武器的愿望。他甚至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是美国军队仍然占领着两个穆斯林国家,并且在阿富汗搞战争升级。

综上所述,已经有人预言他将是一任总统,也许言之过早。我们希望他所鼓吹的变革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