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哈佛校长福斯特论美国大学的危机



美国大学是美国人的骄傲。世界排名前二十名最佳大学中,美国大学占了十七所。美国大学是许多国家学子出国留学的首选。特别是长春藤名校,趋之者若鹜。美国大学生人数增长之快也很惊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校大学生人数仅占大学年龄人口的百分之五。到1949年,上升到百分之十五。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百分之六十。最近的舆论调查表明,回答问卷者有百分之九十三认为大学是美国“最有价值的资源”。

那么,美国大学的危机又从何说起?2007年上任的哈佛大学第二十七任女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珠.吉尔品.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最近在《纽约时报书评》上发表文章“大学的目标危机”。她引用多伦多约克大学前院长乔治.法利斯的话:高等教育有责任“不仅作为经济成长的资源,而且应该成为社会的批评家和良心。”

这就是说,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为国家的经济成长培养有技能,有竞争力的人才;而且应该眼光远大,培养一种超越目前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美国大学完成前一种使命很出色。但是在完成后一种使命方面,却处在危机之中。何以见得?福斯特指出,七十年代以来,主修文科和理科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而主修商科的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获得商科学位的毕业生人数两倍于任何其他学科。这个趋势正在加剧。

简言之,向钱看,都想发财。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大公司主要负责人大多是长春藤名校的高材生。高盛主席兼首席执行长布兰克范恩就是哈佛法律学院的法学博士。他很清楚是纳税人的抒困钱救了高盛。但是高盛故态复萌,冒大风险,赚大钱,发放巨额花红,干犯众怒。布兰克范恩对《伦敦星期日时报》说:“我若割腕,人们会欢呼。”他辩称,小民不懂得高盛在做好事,帮助公司筹集资本,发展经济。《时报》的阿里志问道:高盛是否赚钱太多,比上帝还要富有,引得人们对着月亮怒吼。布兰克范恩居然说,他在做上帝的工作(替天行道)!

正当许多美国人生活艰难,受着失业和失掉住房的煎熬,把世界投入金融风暴的高盛,摩根斯坦利和JP摩根大通拿了纳税人的抒困钱,如今居然拿出三百亿美元发放花红,比去年多出六成!

《滚石》的麦特.塔伊比和《纽约时报》的茂林.道德都给这些人正名为“吸血鬼”。名牌大学培养出吸血鬼。是极大的失败。

福斯特说,美国大学竭力应对几乎不可调和的要求:既要务实,又要超脱。既要满足国家眼前的需要,又要为求知而求知識。既要增加价值,又要对价值提出疑问。美国大学满足前者的要求比满足后者的要求,切实得多。有大学学士文凭的人其中位收入比只有中学毕业文凭的人高出百分之七十四。

大学的目标性危机主要就是没有大力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至于国家综合实力,主要有利于硬实力的增长。但是提高软实力不力。过于强调物质利益,而疏于精神境界的升华。

这也许是许多国家的通病。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穷国来说,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可以理解。但是片面强调GDP则并不可取。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oseph E. Stiglitz)和阿马特亚. 森(Amartya Sen)提出研究报告,建议采用新的评估工具,超出经济成长之外,来衡量人类的福祉。在他们看来,当代的经济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决策人仅仅关注经济成长,以为这会使整个社会实现繁荣。仅仅专注于GDP的成长,而不顾失业的社会成本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公众健康问题,允许银行大规模举债,只顾眼前利润,不顾将来,正是导致金融海啸的根源。他们建议不是强调整个社会的GDP,而是强调典型人口的福祉,衡量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同时考虑到保健和教育。还应该补充一句: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给子孙后代造成灾难。

生存第一。但是人不只是靠物质生存的。多赚钱,买更大的房子,更大的汽车,更大的游艇,就能享受真正的幸福吗?过多的钱财往往会毁掉一个人。一面纸醉金迷;一面饥荒遍野。今天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批判性的思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